根據2011年半年報顯示,中國在美上市光伏企業已幾乎集體陷入虧損。其中,尚德電力虧損2.6億美元、賽維LDK虧損8800萬美元、中電光伏虧損1700萬美元、韓華新能源虧損1100萬美元。受歐債危機影響國外需求銳減,國內太陽能工廠七成產能閑置,多晶硅電池片跌價60%,不斷升級的貿易保護戰,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光伏企業“一窩蜂”式的發展方式已經面臨寒冬期。
中國光伏企業面臨寒冬的最根本原因是盲目擴張帶來的供需失衡。2008年以后,中國光伏企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產能大躍進,吉瓦級的規劃屢見不鮮。40GW的裝機產能遇到歐債危機惡化導致的80%裝機市場萎靡不振,直接后果就是市場無法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面對供需失衡,即使是前景光明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也無法避免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在光伏產業波浪式的前進過程中,經歷著"緩慢-快速-爆炸式-平穩"的發展歷程,相應的淘汰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能,使光伏行業恢復供需平衡。
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啟動較慢,過分依賴國外市場也是本次危機的重要原因。90%以上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對外依賴度太高,即使沒有“雙反”也應提高對國內光伏產能的消化能力。而國內市場的啟動必須步入理性軌道,許多地區在規劃光伏建設時更多是出于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沒有全盤考慮電網的接納容限問題,加上當地電源結構和電力消化能力有限,導致了建成的光伏電站有力使不出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