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3月17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中國和世界:宏觀經濟與結構調整”。杜邦公司董事長柯愛倫在發言中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三點建議,建言中國加快綠色產業發展。
以下為發言實錄:
柯愛倫:我們的話題是“新技術和綠色發展”這實際上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了解最新的創新的發展趨勢,在這方面,我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幫助中國更好的迎接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去年,實際上我們85%以上的資金都用于三個領域的創新,總值達到20億美元,包括提供更多更好的糧食,減少對化石原料依賴,保護生命保護環境,我們清醒認識到應對全球發展大趨勢帶來的全球性挑戰,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要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我們相信,協作與包容性創新非常重要,協作是關鍵,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企業或者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獨立解決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我們所設想的這種協作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就是所謂包容性的創新,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與各種合作伙伴緊密合作,包括客戶、政府機構、學術界、科技界和消費者,這樣使得我們的創新直接與本地市場相關更好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并且幫助我們客戶取得成功,包容性創新服務于當地社會和市場現實,我們認為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在這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杜邦是如何開展合作,來促進包容性創新的。第一個是纖維素乙醇,纖維素技術杜邦工業應用生物技術,在生物加工和蛋白質領域都擁有熊厚基礎,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有一些勢力和基礎,我們把我們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利用非糧食的原料來生產纖維素的燃料,利用比如說玉米、秸稈等農業副產品和其他可再生資源作物生產燃料、包括高粱、柳枝等等,習近平在美國訪問過程中,在愛荷華洲出席了很多活動,我們纖維廠在下半年動土興建,一玉米秸稈為原料,秸稈供應是有保證的,如果每畝玉米秸稈產量超過4噸,種植者很難對剩余秸稈進行管理,我們可以消耗到這部分秸稈,從而幫助農民更好的管理他們的耕作,改善土壤的土質,保持高產,這樣的合作也是我們跟愛荷華州立大學以及當地種植者和生產者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是很好的例子,說明技術可以促生綠色產品,也有助于當地社區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提高。
另外想談的例子是光伏技術,光伏技術在中國已經做的非常成功,在全球范圍內現有的光伏組建中很大一部分中都采用了杜邦的材料,我們專門設立了DPVS光伏太陽能解決方案事業部,最近我們開了研討會,討論中國可再生資源快速發展和相關基礎設施的情況,今年1月份我們和尚德和伊利等公司簽署了戰略合資協議,涉及到光伏材料供應和聯合技術研發,更快推廣了太陽能能源利用。在香港我們和建筑師合作,充分利用綠色技術,同時保持原有美學效果,我們幫助他們建立一體化光伏解決方案,樓宇窗戶既是透明的,同時又可以發電,這樣的話,它保證了功能,又保證了美觀,我們的合作伙伴是中華電力集團這也是香港最大的公共電力公司。
另外一個合作的例子發生在深圳,在當地我們的太陽能光伏系統安裝到公共汽車候車亭上面,白天的時候它們發電,把電力儲存起來,晚上給LED顯示屏供電,采用了可再生資源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剛才我提到纖維素原料和光伏產業的兩個部分,在中國這兩個領域合作潛力非常巨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行業都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加快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中國政府也可以考慮制定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這我也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中國已經意識到必須要發展健全技術標準,推廣行業最佳實踐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為某一個行業制定標準相互協調合作,避免他們在指導意見上相互矛盾和沖突,這種協調可以保證相關技術的平穩發展。
第二,杜邦這樣的跨國企業擁有全球化的視野,我們致力于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本著包容性創新的精神,中國的各個產業也可以考慮把跨國企業的本地研發活動試為中國創新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讓它為中國自己的研發努力做出補充,中國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設立基金和獎勵機制,從而鼓勵跨國機構和本土的企業以及研究院校進行合作,實現可持續的創新。
第三,綠色經濟的增長潛力巨大,城市化對于環境又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的感受和經驗。中國很多綠色產業,比如生物化學都在農村開始快速發展,保護農村地區的環境,也十分的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有相關的法規來保護綠色產業在農村地區應用相關的技術,包括水資源保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等等。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杜邦公司相信協作和包容性的創新對于可持續的解決綠色增長問題至關重要,隨著中國進一步的增長,中國充滿了合作的機會,我們深感振奮,我們也呼吁政府部門,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來協作尋找解決方案,將協作和包容性研發納入各自的工作計劃中來,本著這樣的精神,我們呼吁大家一起參加到這樣的創新事業中來,我們向全國和中國的合作伙伴、政府部門以及其他機構和思想領袖發出邀請,邀請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解決世界和中國面臨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