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行業昔日龍頭保利協鑫,也帶著顆粒硅技術給行業帶來沖擊。所謂顆粒硅,和目前行業主流的塊狀硅相對應。顆粒硅直徑兩毫米左右,而塊狀硅則要大得多。當然,區別不只是形狀。顆粒硅的出現,主要帶來兩大變革:
第一,是顆粒硅的化學反應原理,從傳統的九大環節,降低到了四大環節,顆粒硅較傳統塊狀硅省電足足四分之三,也就是說,僅電費一項,每公斤就可以節省大約十五元的成本。
第二,是顆粒硅的直徑更小,流動性更小,因此在硅片生產環節,可以大大節約單晶硅棒的生產效率。其原理類似于,同樣是融化蔗糖做棉花糖,顆粒更小的白砂糖,相比大塊頭的冰糖,融化與連續生產的效率都會大大提升。
顆粒硅好處很多,當然也有問題,比如純度不夠、還有跳氫等生產風險等。目前在國內,僅有保利協鑫一家公司可以規模生產。但當高瓴和洛陽鉬業都為保利協鑫送來幾十億資金彈藥時,當4月19日協鑫和中環、TCL在內蒙古簽訂了120億元的投資時,行業格局至少不會是一潭死水。
二、硅片:以尺寸為名的聯盟、部落之戰
硅料的戰爭,是新舊龍頭之戰。而硅片環節,則是以尺寸為名的,行業第一、第二的“拉幫結派”的群戰,部落聯盟之戰。第一的隆基股份,帶領著晶科、晶澳組成了182尺寸部落;行業第二的中環,則和愛旭等公司組成了210聯盟。
如果復盤過去十多年的歷史,就會發現,硅片行業的發展,一直遵循著硅片越大、經濟效應越高的“餃皮效應”:比如1981-2012這三十年間,硅片的邊距尺寸從100mm,增長到125mm,進而又增長到156mm;此后2012-2018六年間,硅片尺寸又進一步增長到156.75mm;2018年迄今,則又相繼出現了158.75mm、 161.7mm、166mm、210mm、182mm等更大尺寸硅片。
背后的邏輯,可以用餃皮做個類比:
同樣多的面粉做三個小餃子皮,比做一個大餃子皮費力;硅片行業同理,相同的硅料,做一個大硅片,肯定比做同等面積的幾個小硅片要劃算。因為硅片尺寸越大,塊數越少,對應的生產時間也就短,人力成本、機械損壞、耗材使用就越低。
而對下游電池、組件、電站來說,相同GW的裝機規模下,硅片越大,所需的生產次數就越少,生產效率就越高,此外接線盒、匯流箱等配套設備也就越少。因此,硅片變大,對光伏行業來說,帶來的是硅片到電池、組件、電站全產業鏈的成本降低與效率提升。
過去多年中,隆基都是大硅片的領跑者,先是2010年推出156mm硅片,后是在2019年行業普遍處于156mm與158.75mm尺寸時,推出了166mm硅片。然而,隆基的持續領先,就在2019年遭遇了挑戰。
這一年8月中旬,行業龍二中環股份,推出了尺寸高達210mm的硅片。而更讓人意外的是,作為行業龍頭的隆基,并沒有隨后跟上,反而在2020年推出了182mm的新品硅片,讓行業倒抽一口涼氣。
市場有種觀點認為,210還不夠好。比如技術尚不成熟:硅片尺寸太大,導致重量增加,讓硅片變得更易碎,更容易出現隱裂;此外,運輸不便:硅片集裝箱運輸到海外,182硅片剛好可以六列組成一個組件;而210硅片只能五列組成一個組件,空間利用率降低,總功率反而低于182組件的功率,不能完全發揮出效應。
但這并非全部事實。生產方面,中環披露的良率已經到97%以上。而運輸的話,最終交付的是組件。做210組件的公司,通過改變外觀、新的設計、甚至將橫放的硅片改為豎放等方法來提升空間利用率。
所以,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基于投資回收的商業策略”。隆基的166產線在2019年才剛剛投產,如果選擇210尺寸,就意味著全線報廢,而如果選擇182尺寸,則可以用很低成本對166產線做改造后,就能完成尺寸的升級。
很早之前隆基股份管理層說過,總說挑戰者沒有包袱,輕裝上陣,但隆基奮斗這么多年,也并不是只有包袱啊,生產工藝的成熟、經驗也都是核心能力。不管誰的說法有道理,現實的推演就是,硅片領域不再是一家獨領風騷,聯盟、部落將會持續作戰。
三、組件:一體化,是最好范式嗎?
過去一年,硅料、硅片上游都過得不錯,但中游組件就慘多了。硅料漲價兩倍多,組件卻只漲了20%左右,對上游沒有談判力,面對下游,一旦價格高了,就會有價無市,電站拒絕采購。
慘不只是去年一年的表現,電池與組件毛利率也常年處于行業底部。PV Infolink做過一個統計,在2020年前后,硅料尚未漲價時,光伏產業鏈中,硅片的毛利約為39.22%、電池約為13.10%,組件則在4.61%上下。
而自從2021年硅料漲價開始,電池與組件企業,更是一度虧本經營,比如作為第二大電池企業,愛旭股份2021年全年預計虧損1000萬~7000萬,而組件環節,2021年迄今,單瓦的毛利,則一度從0.01元下降到了-0.01元,開始虧本經營。
那么,中游組件如何走出困境?隆基給出的一個回答,就是一體化。
2014年原本專注于單晶硅片的隆基股份,首次將手伸向了行業的下游,收購了浙江樂葉組件 85%股權。隆基的最初目的,是面對組件支持多晶硅的情況下,為了推廣單晶硅業務,不得已而為之。但逐漸形成的一體化,確實為隆基帶來了優勢,成為了隆基敢于逆勢推廣182mm硅片,以及平穩度過產業周期的秘訣。
周期來臨,上游漲價時,隆基憑借著最大硅片企業的身份賺得盆滿缽滿;行業寒冬,銷量慘淡時,隆基又可以憑借電池與組件的下游資源優勢,對硅片內購,打開銷路。東邊不亮西邊亮,抵御風險能力提升。當然,也會降低彈性,但正如那句話:成功的企業家只賺取有限利潤。
一體化的好,誰用誰知道。最大的硅料企業通威,也是最大的電池制造商;保利協鑫,早年則是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電站打滿全場的六邊形戰士;硅片中環,開始通過投資等方式,將業務拓展到硅料、電池以及組件環節。組件企業晶科、晶澳,也在進軍硅片、電池。而光伏設備商上機數控,也在硅片領域“奪食”。
大家在垂直的道路上狂奔。但無限擴張、一體化真的毫無弊端嗎?原本各安其職的產業鏈合作關系,隨著供應商變成了對手、客戶也變成了對手,也開始變得錯綜復雜。如果你培養出了對手,內心里是否會跑過多少匹馬?是否會有忌憚呢?
業內曾有個傳言,2017年的時候,國家能源局某領導曾詢問一家組件公司,你們的硅料從哪里采購?該公司回答,國內,用特變電工;國外,用德國瓦克。這讓領導十分吃驚,為什么當時的行業老大不在采購范圍呢?組件公司的回答是,老大那家已經向下游延伸,做了硅片、組件,是對手。
成功的企業家,是不是還應該賺取有限利潤?答案不管如何,現實是,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四、結尾
二十余年的周期浮沉、陣營博弈、產業擴張,中國光伏似乎早在誕生伊始,就與內卷捆綁得緊緊的。行業的霸主也從無錫尚德、江西賽維、漢能、保利協鑫、隆基一輪輪地更迭。隨著行業發展,競技門檻也在提升,似乎到了強者恒強的階段。
但,不要忘記,光伏行業是以降本增效為驅動力的。技術路線不斷更迭,電池領域也面臨多種路線。在這樣一個行業內,沒有一扇門是永遠為誰打開的,當一步步靠近旋轉門的時候,也只能向前走不要回頭望。至少,光伏的前景,依然是敞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