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全球蔓延。美國商務部在7月27日對中國風塔制造商征收關稅;蘋果公司設法阻止三星平板電腦及其他Galaxy設備進口到美國及其他國家,指控稱其侵犯版權;印度政府對發電設備征收21%的關稅,旨在保護該行業內的本地及新興行業發展,這不僅使中國生產商受到影響,也影響了其他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7月中旬曾警告稱,全球保護主義正死灰復燃。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最新世界貿易報告確認了這種趨勢,強調貿易保護主義目前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是3%,對G20國家貿易的影響是4%。主要國際機構對貿易保護呈現的多種形式(如技術壁壘、衛生處理、首選公共采購方式)發出警告,從而使各種歧視性政策更含蓄但更為有力。而更傳統的保護主義(以關稅為基礎且周期性更強)目前也非常活躍,這是全球貿易下滑所致。
貿易保護主義的兩種形式
我們對兩種保護主義形式加以區分:周期形式和戰略形式。周期性的保護主義措施在當前全球環境下迅速發展,它是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形勢下起到穩定作用的補充工具。近期危機的影響淡化之后,這些措施將逐漸被取消,這種貿易政策只是針對缺乏結構性競爭力的一種短期且無效的補救手段。非周期性保護主義的真正目的是鞏固國防工業、保障國家安全、保護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及食品和能源供應來源的穩定性,也可稱之為戰略性保護主義。
周期性保護主義與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有關。經濟復蘇后,有望被取消。它只是暫時緩解缺乏長期競爭力的問題,其目的如下所示。
(1)、經濟下滑期間支持增長,緩解緊縮政策的影響。比如,歐盟委員會也想出臺復制“購買美國貨”的模式,鼓勵“購買歐洲貨”的措施,在公共合同中優先考慮國內生產商。在擴張性的財政支持背景下,它擴大了乘數規模;在目前的緊縮背景下,它將保護國內生產商及就業。不過對納稅人而言,這些措施可能也不是最合適的,他們更希望享有全球最低的價格,特別是在財政緊縮時期更是如此。
(2)、減少貿易失衡。自2008年首次組織G20峰會以來,各主要經濟體都致力于減少失衡。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累積的巨大逆差以及中國和德國累積的巨大順差是此種失衡的核心。重視減少貿易逆差的必要性將鼓勵很多國家出臺中長期保護主義政策。實際上這些國家知道,這種日積月累的失衡狀況是其結構性困境的根源。
(3)、服務于政治目的。美國大選就是很好的例證。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贏得下屆大選正與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激烈對決。在以高失業率為特點的時期,兩大陣營必須找到替罪羊,從而為當前的經濟低迷態勢開脫。因此針對中國的指控升級,包括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中國將就業職位遷出美國本土的作用。Mellman Group(親民主黨)和North Star Opinion Research(親共和黨)所做的調查顯示,62%的美國民眾希望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并“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其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這種背景促使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7月初宣布,對中國涉及汽車行業的行為在世界貿易組織采取新的行動。
非周期性保護主義長期存在,大多數時候并非以關稅為基礎,并且更含蓄。非周期性保護主義可能會服務于以下目的。
(1)、依然保持在高增加值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各國普遍保護高增加值行業(如高科技行業),原因是這些行業會產生巨大的利潤,并因此帶來強勁的財政收入、刺激就業、提升整體經濟潛力以及在國家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保護國家的食品、能源、環境和電信安全。擴大技術壁壘主要是受國家安全原因驅動:本地人口的安全是通過建立規范和標簽抑制農產品進口的一個常見理由;限制能源和原材料出口旨在確保本國的自給自足;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新技術和電信產品受到嚴格監控和控制。
(3)、保護核心及新興行業。在新興國家,促進政策以保護新興行業為目標。在發達國家,中斷去工業化過程或保護大型集群中心的核心產業(如汽車或航空工業)成為優先考慮事項。
最易受非周期性保護主義影響的行業
新技術和電信。信息技術行業的保護主義特別明顯。近期,歐盟委員會對中興通訊和華為科技展開調查,其威脅稱若發現收到中國政府補貼將對其予以處罰。澳大利亞禁止這兩家公司參與高速互聯網建設競標,原因是擔心受到網絡攻擊。美國則指控這兩家公司與伊朗合謀販運美國軟件和硬件。
能源。歐洲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在2012年7月24日提起正式起訴,指控中國靠傾銷獲益,要求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所有行業目前均面臨各國政府對本國相應行業采取保護措施的巨大壓力。該領域的巨大增加值前景以及能源供應行業的較高戰略地位是這些國家如此激進的原因所在。
大宗商品。與食品或國家安全有關的戰略問題常常是證明保護主義措施合理性的理由。近期我們注意到對下列大宗商品施加的一些限制:印尼對鎳礦石、中國對稀土、坦桑尼亞對玉米、俄羅斯對小麥和活畜。農業行業受技術壁壘和衛生措施的影響最大,在全球缺少上述任何一種產品的情況下,最大的生產國會采取出口限制措施,以確保國內供應。
核心戰略行業。這些核心戰略行業一般會在政府提振下獲得發展,原因是其處在技術和經濟活動集群的中心。產業保護不僅涉及商品生產行業,也涉及服務業。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與中國的信用卡和借記卡有關。世界貿易組織專門小組認為,中國眼下實施了針對外國銀行卡提供商的歧視性政策。該組織否決了美國對中國銀聯壟斷運營的指控,但確認中國的做法帶有歧視性。在這個例子中,中國政府嘗試保護本國的國家服務提供商免受全球知名領導者的競爭威脅。這種保護主義不是以任何價格競爭力為目標,而是為了促進一國認為具有戰略重要性的一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金融業。金融行業是另一個受保護主義影響的行業。盡管建立起通用的全球規則(如《巴塞爾協議III》),但各種國際銀行業體系是在迥異的監管框架內演變發展的。這種不對稱要么損害各種共存的金融體系,要么為這些國家提供保護。盡管有全球規則,但具體國情仍很重要。比如,美國對想在其國內設立子公司的外國銀行的監管設置非常高的進入成本;盡管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措施控制資本流動的主要目的在于確保中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展望
目前保護主義措施抬頭不太可能是暫時現象,原因是各主要國家致力于重新平衡的過程,使其建立貿易壁壘的動機更強。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數據,可以對最易受此種現象影響的行業有所了解。處于價值鏈最高位置的行業最易受到影響,“光學及其他精密儀器”類別(包括照相機、顯微鏡、醫療和手術器械、光纖等商品)占G20國家保護主義措施的37%。汽車行業也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原因是該行業一般居于技術、產品、服務和轉包集群的核心,因此有必要保持該行業的活力,并使其免受激烈競爭的影響。
預計近期出現的這種保護主義趨勢可能會升級:
(1)、在美國和歐洲的宏觀經濟困境持續存在的情況下,中短期內保護主義總體水平將會上升。
(2)、鑒于歐債危機將持續存在的事實,全球周期性保護主義牢固確立的趨勢可能會持續多年。
(3)、一旦主要經濟因素穩定下來,周期性保護主義措施將逐步淡出。
(4)、由于中國在高端產品方面的競爭在未來幾年將趨于白熱化,未來新形式保護主義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
(5)、保護主義將更少地來自價格層面,而是更多來自產品質量、穩健性和技術含量。
(6)、由于中國在全球行業中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及其在增加值階梯提升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其仍是大多數國家鎖定的貿易保護所對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