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的角度講,目前光伏產業最具亮點的莫過于“賽維”的困境。從“賽維”的角度看,最新的亮點是下面幾則網上的消息:7月12日,新余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將江西賽維LDK光伏公司向華融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償還信托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同期年度財政預算的議案”。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指責賽維“綁架政府”者有之,質疑“財政資金是用來提供公共服務的,不能用來發展某個企業”者有之,質問一級政府是否享有這樣決定權的亦有之,更有“老表”說:“賽維”是個無底洞,政府也該問問我們是否同意。是的,對他們來說,這畢竟不僅僅是新聞,這是一個讓新余市老百姓從兜里掏出5-7個億真金白銀的事實,這是一個嚴肅的經濟行為。既然是經濟行為,就必須有目的,有手段,有好的經濟結果,否則就是在開新余市老百姓的玩笑。
賽維曾經是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優秀代表不假,賽維過去幾年為地方財政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也不假。然而,在中國市場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如果因為賽維出現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例如2萬員工的安置問題、社會上百億的融資誰來承擔問題、新余市政府有過的信用支持如何化解等問題,又當如何解決?筆者也曾求教于財政專家,這種關乎國有資產損失,更關乎一方社會穩定的大事,財政出手也是說得過去。想起類似的事情過去發生過,現在還有發生:2004年中國證券公司全行業虧損,為了避免帶來大的社會波動,中國政府有過動用社會財力實施救助的過去;而救助當前處于“歐債危機”中的歐洲更是一個切近的實例。如此看來,新余市的做法也還說得過去。
然而問題是,中國對證券公司的救助,通過入股的市場方式,讓被救助的公司上市了,政府、企業、社會“皆大歡喜”。歐洲的救助還在博弈之中,救助可以,但希臘必須向市場的游戲規則低頭。而對于新余的做法,問到的財政專家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出手之前要有預案,后續手段要有結果。
中國正在改革的進程之中,時髦的話是已經進入“深水區”,個別地方政府不顧民意,不顧市場準則的“善舉”勢必將被永遠封存。同理,新余市的行為不可以是慈善行為,必須是市場行為,如果在行為之前沒有考慮清楚,現在必須考慮“賽維”完整的處置方案。賽維的問題,是一個在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典型案例,是一個如何處置在境外注冊、境外上市、在境內經營的民營資本的公眾公司會給一個地區帶來安定問題的案例,是在拷問新余市政府的智慧。據傳三大國有公司正在洽談賽維的股權重組問題,希望看到新余市的成功之作。
一個傳統相聲路人皆知:一樓的老人半夜被二樓下夜班的小伙子扔在地上的第一只靴子驚醒了,此時,小伙子突然意識到錯了,輕輕地放下了第二只靴子,可老人為了重新進入夢鄉卻在靜靜地等待第二只靴子的落地……社會也在等待新余市下一只“靴子”的落地。(作者系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