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正牽頭組織國內50多家涉及技術、構件、材料等環節的企事業單位和有關專家編制《光電建筑導則》(下稱《導則》)。目前,《導則》編制正處于工作組內部討論階段,完成后將報送住建部。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光伏實驗室副主任肖鵬軍表示,這一標準性文件將明確規定光電建筑的有關概念及其設計、施工等,將對光電建筑一體化市場的有序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統一技術標準亟待出臺
所謂光電建筑,是指光伏發電與建筑物相結合,在建筑物的外圍結構表面布設光伏器件,產生電力,從而使建筑物產生綠色能源。
光伏與建筑的結合有如下兩種方式:一種是光伏系統覆蓋在建筑屋頂上,組成光伏發電系統,如屋頂的光伏電站;另一種是建筑材料與光伏器件集成,用光伏器件代替建筑材料,即光伏建筑一體化。
市場人士指出,光電建筑不僅有利于開發和應用新能源,還可與裝飾美化合為一體,達到節能環保目的,是今后光伏產業發展的趨勢。
但業內人士對于光電建筑標準的認識并不清晰。“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光電生產企業,但國內將光電較大規模地應用于建筑領域只是近幾年的事。”有業內人士抱怨說。
長期以來,建筑用光伏系統的設計、生產、施工安裝、檢測、運行和維護均無統一標準,難以從根本上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筑光電系統集成企業參差不齊,進入光伏領域后,由于缺失統一的技術標準依據,各程序和環節存在著各種混亂現象。
光電建筑建設熱情或被激發
相比之下,《導則》的主要內容很豐富。《導則》明確了光電建筑一體化中的建材型、構件型等基本定義,還規定了設計條件和方法、施工條件和方法、工程檢測和驗收方法等。
“有了具體可行的標準后,太陽能光電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將有章可循,光電建筑的建設熱情將被進一步激發。”業內人士如是說。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有關專家表示,我國的太陽能應用建筑雖然比歐美國家晚了近30年,但《導則》的出臺或將開啟中國光電建筑的“大門”,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事實上,光電建筑的推廣與普及也正是國家相關部門所大力倡導的。在將“十二五”光伏裝機規劃提高到21GW(所有電池組件標稱功率的代數和)后,國家能源局又下發了《分布式發電管理辦法》和《分布式發電并網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
日前,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召開金太陽示范工程座談會,大力推進光伏產品的應用。會議結束后不久,江蘇省財政廳就發文要求省內有關企業盡快上交2012年度第二批金太陽示范工程的申報材料。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分布式發電并網以及第二批金太陽示范工程的啟動,國內光電建筑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低開工率瓶頸尚待突破
然而,來自市場的調研數據卻不容樂觀。截至2011年底,被列入金太陽和金屋頂示范工程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兆瓦,實際完成608兆瓦,只有40%左右。對此,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王潤川也對外界證實,9月之前開工的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不及總項目量的40%。
光電建筑的開工率為何如此之低?“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和投資回收期長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光電建筑所用的組件和支架要比普通屋頂電站分別貴3倍和2倍,而其他組件和系統平衡件成本大致相同或略高。但光電建筑還需使用大量小型逆變器,其價格遠高于大型逆變器。”
以廣東市場為例,由于處于低緯度地區,廣東光電建筑的外立面發電量較小。若執行1元/千瓦時的標桿上網電價,企業要收回成本約需7年~8年時間。
“事實上,只有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有發電企業才有資格享受國家的標桿上網電價待遇,一般民企是沒有能力涉足這一領域的。”孟憲淦分析指出,“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涉及城市建設規劃、建筑標準協調以及對建筑物進行重新設計改造等問題,而這些成本往往無法明確計算。”
此外,并網難也是光電建筑一體化面臨的較大問題。據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透露,在該機構接受檢測認證的100多個示范項目中,有20%左右處于“曬太陽”狀態。
對此,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分布式新能源發電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何國慶認為,“曬太陽”的主因是財政部等部門在啟動金太陽示范工程之初,并未與相關電網進行有效溝通。
業內人士坦言,其公司在全國建設了100多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但只有兩三個項目實現了并網。而在金太陽工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項目未實現并網,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