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一年多之后,美國資本市場即將迎來又一家太陽能公司。
4年前的這個時候,無錫尚德(Suntech Power, STP)在美國上市,首日收于21.2美元,比初定的IPO價格15美元高出41.3%。此后的太陽能企業上市熱至今還歷歷在目。
創益科技是否能續寫尚德故事?
在今年Intel Capital全球的CEO峰會上見到該公司環?萍际聵I部董事總經理斯迪夫·埃卿萊布(Stephen Eichenlaub)時,他說:Intel Capital去年之所以投資創益科技,“是因為這家公司過去有很好的發展軌跡,而未來又有清晰的發展方向。”
一年前,Intel Capital以2000萬美元投資創益科技,獲得后者5.29%的股份。
太陽能領域研究和咨詢公司Photon Consulting在對2008年行業產能的分析后指出,在全球排名前十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中,創益科技是唯一的中國企業。
根據其提交給美國SEC的文件,創益科技過去三個財年的營收分別是2620萬人民幣、2.728億人民幣以及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的5.414億人民幣,過去三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54.6%;而其相應的凈利潤則分別為520萬、8580萬以及1.649億人民幣,這三年的復合增長率為463.1%。
薄膜故事
18年前的1991年,剛從深圳大學畢業的李毅自己都沒想到,自己會走上創業這條路。盡管其校友中,有馬化騰、史玉柱這樣的創業者。
當時被分配到中國(深圳)物資工貿集團的李毅,根本沒有接觸過太陽能電池,直到一次在參觀港資企業的經歷,觸動了他。當時企業方拿出用于計算器的太陽能電池問他,深圳有沒有相關的生產企業。這一點讓李毅意識到:國外廠商有從國內進貨、降低成本的需求;而悖論是國內企業自主生產太陽能電池的能力很差。
工作2年之后的1993年,李毅決定下海,自己創業。用于手表、計算器的太陽能電池也成了李毅的切入點。1994年底他拿出了成品,但此后3年內都只能“借雞下蛋”。在無法購買專門設備進行流水線生產的情況下,李毅只能把訂單拿到其他公司、租借別人的設備進行分段加工。
到2008年初Intel Capital接觸到創益科技時,這家企業已經在深圳的龍崗擁有了4萬多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以及35萬兆瓦的年生產能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時任Intel Capital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的張仲指出,“這在國內是不多見的”。
截止到2009年8月,創益科技的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15萬兆瓦,預計這一數據到今年年底還將增加到145萬兆瓦。何況與其他同類企業相比,創益科技擁有自主的生產技術以及自主開發的設備。
而這兩點正是薄膜太陽能巨頭First Solar的核心競爭力。
據創益科技方面透露,其目前在中國可用的專利達到57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非晶硅太陽能薄膜電池”。這項技術使得其在TOC鍍膜玻璃上覆蓋1微米左右厚度的半導體涂層,就能夠像晶硅太陽能電池那樣發電。
薄膜光伏的最大優勢是成本,這使得創益科技產品目前每兆瓦發電成本為1.09美元。以其施工的深圳清華苑屋頂太陽能實驗室為例,其投資成本僅是傳統太陽能建筑的40%左右,每平米的價格為不到3000元,而此前的市場價格接近每平米萬元。
創益科技的另一大優勢則是經驗。據其提交給SEC的文件,在截止到6月30日的2009財年中,創益科技25.5%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以其目前主打的光伏幕墻為例,“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傳統幕墻設計安裝以及太陽能設備的設計安裝經驗缺一不可”。業內人士指出,有這部分的安裝、運作經驗尤其重要。
上市之路
從一個現象或許就可以管中窺豹,去年末無論是其投資人還是管理團隊,都對創益的銷售數據、財務數據等等三緘其口。
創益科技上市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其作為上市實體的Trony Solar早在2006年6月23日就在開曼成立。其后的2006年8月3日,李毅又在香港成立了其100%控股的Grand Sun,接下去的2006年9月,Grand Sun取得了李毅在Trony SCience的所有股權,據其披露,此項交易花費2000萬人民幣。
在上市時,Trony Science是Grand Sun的全資控股公司。Trony Science才是深圳的真正運營主體,其2003年成立于中國深圳,目前有員工603人。
是什么讓創益科技延后上市計劃?
可能從另一家薄膜太陽能公司的上市之路中可以找到些許原因。
即使上市股權稀釋之后,李毅在創益科技中所占的股權仍然超過50%。是客觀性因素使然?還是李毅的主觀意愿?這不得而知。但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對薄膜太陽能產生熱情,確實也只是最近2年的事情。
1993年李毅初創業時,“當時沒有多少人理解,更沒有人幫他”,最初借錢給他租房子做實驗室的黃老板,成了李毅至今仍心心念念的“第一個風險投資人”。
通過其兩只家族信托基金Lakes Invest Limited和Sky Sense InvestMEnt Limited,李毅目前間接持有Trony Solar 61.72%的股權。其余的三大股東分別是Build up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Limited、JP摩根特殊資產(毛里求斯)公司以及Intel Capital公司,分別持有Trony Solar18.34%、6.61%以及5.29%的股權。
薄膜時代?
耐人尋味的是,創益科技選擇紐交所作為首發地,而并沒有循著First Solar的角度去納斯達克掛牌。
2006年11月,這家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上市,股價從最初的20美元一度沖高到272.04美元。
盡管已經是國內太陽能領域的翹楚,創益科技與First Solar仍有差距。即使是發電成本比,2009年2月后者就已經宣布,其在去年4季度通過降低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成本,使得其發電成本下降到了98美分/瓦。而First Solar超過12%的轉化率也是創益科技望塵莫及的,據了解,創益科技的這一數據目前在6%-8%之間。
然而,即使創益科技也認為,其上市之后會受到追捧。11月25日,在首次遞交上市申請1個多月后,創益科技把此次IPO募集資金的額度從最初的2億美金調高到了2.415億美金。這應該是其對上市成功信心的最好表達。
光伏行業一位研究員指出,“光伏市場是擴大的。”
根據獨立的太陽能研究公司Solarbuzz的數據,從2004年到2008年,太陽能市場每年以53%的年復合增長速度擴大,從最初的1086萬兆瓦一路增加到了5948萬兆瓦。而據Solarbuzz預測,從2009年到2013年,太陽能PV系統的產能會從現在的5291萬兆瓦增加到14792萬兆瓦。
在國內,今年4月財政部及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加快光電在城鄉建設領域的推廣應用。業內人士指出,以最適宜利用太陽能的鐵路站房為例,中國就有500個。
據了解,創益科技不僅是住建部指定的綜合PV產品供應商,而且是諸如中空玻璃光伏的技術指標制訂者。
而此前的市場反應,也給了創益科技以足夠信心。興業太陽能登陸香港交易所之后,當天盤中最高價就達到了1.43港元,比上市價1.05港元高出36%。
盡管在技術上有這樣那樣的短板,但此前張仲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這不會給創益科技帶來致命打擊,“揚長避短即可”。比如在非洲,當光照面積不受限制時,“相對低的轉化率和相對低的成本就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