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開始,參與了多次關于特高壓的采訪,卻總感到書不盡言。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即便再多的文字,也很難完全承載特高壓的厚重涵義。
在能源專家們的眼里,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決定了必須轉變就地平衡的能源發展方式,發展特高壓電網能實現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遠距離、大容量外送,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的狀況,提高更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也能促進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將提高我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對正在改變發展模式的能源大省來說,特高壓不啻為一次機遇。以山西省為例,根據測算,輸煤輸電兩種能源輸送方式對山西GDP的貢獻比約為1∶6,就業拉動效應比大約為1∶2。中國輸變電設備企業最近接到很多國外大單,由于參與特高壓工程設備研制,這些習慣“引進來”的企業,正在經歷“走出去”的轉變。隨著特高壓輸電項目的正式運營,我國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用4年時間登上國際電工制造的“珠穆朗瑪峰”。連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說:“看到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等方面取得這么大的進展,希望能夠分享經驗。不但我們想分享,我相信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這種意愿。”
每一次親耳聆聽、親身感受的特高壓故事,都有當事者冷靜的分析和認識,艱辛的奮斗歷程,收獲喜悅的感受。但每種認知都只是拼圖的一片,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才能包含特高壓的意義,這些認識又隨著特高壓的發展,被繼續充實。
當世界范圍內的能源需求存在明顯缺口時,各國都在積極開發各個領域的能源,世界能源正呈現出多元化的競爭趨勢。更重要的一點是,能源正成為經濟革命的重要部分,美國奧巴馬政府甚至希望通過建立清潔的能源結構徹底改造美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啟動了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能源行政力量。專家認為,奧巴馬經濟改革計劃中的能源體系變革就將是21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總體革命。
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各國不同的競爭優勢顯而易見。俄羅斯、中東、拉美有豐富油氣資源可憑恃,美國有美元石油計價的優勢,歐洲已經在新能源方面加力,并堅定地爭取石油定價權,日本有領先的節能技術和多元化的國際能源供應,新加坡、巴拿馬則占據能源通道的地利之便。
要參與競爭,中國首先要解決自身的能源發展瓶頸。從水火不容變成水火互濟,這是特高壓施加的“魔法”。隨著我國西南水電的開發,西南也有大量的電力需要遠距離輸送。2020年之前,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烏東德四個梯級電站共計3800多萬千瓦水電加上四川另有2400萬千瓦水電均需送往華中和華東,貴州送廣東電力也在1000萬千瓦以上,云南水電送廣東規模在2000萬千瓦以上。
交流特高壓輸電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形成堅強的特高壓同步電網,聯網節能效益顯著。規劃中的華北—華中—華東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將實現華北、華中、華東三大電網的緊密交流互聯,可以獲得減少裝機、降低棄水電量等聯網節能效益。預計到2020年,在統一調度、統一安排檢修的情況下,全國可減少裝機超過2000萬千瓦,節約投資760億元。華北—華中—華東同步電網每年可減少棄水電量約60億千瓦時,節約煤炭約260萬噸。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智能電網成為對電網未來發展方向的精辟總結,是世界電網建設都在努力的方向。“堅強”是中國智能電網的定語,也正是特高壓的形象。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的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范圍涵蓋“三華”(華北、華中、華東)電網,西北電網和東北電網,并通過特高壓直流與南方電網互聯。
發展智能電網,一張堅強的電網是基礎,這個觀點已經得到更廣泛的認可。2009年,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來到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他站在特高壓工程沙盤前不愿走開。原定5分鐘的介紹,被延長到15分鐘。朱棣文的評價是,“中國的特高壓項目令人印象深刻,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美國的風電主要集中在北部,太陽能則多在東南部,也面臨著中國這樣的遠距離、大容量輸送問題,需要這樣的特高壓技術,我們非常羨慕這個工程。目前,中國為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樹立了榜樣。我們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希望能夠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有更多合作。”
而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要“建設一個可實現電力在東西海岸傳輸的新的智能電網”“建設一個更堅強、更智能的電網”。
面對世界,中國參與能源國際競爭的優勢是什么?有媒體分析,至少有兩個尚未充分發揮的優勢,即我們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和購買能力,但并未因此取得國際能源定價的話語權,往往買什么,什么價格上揚;我們有巨大的能源技術應用需求,應該在產業化的推動下占領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但往往受制于機制、觀念,陷入“該不該為天下先”的爭論怪圈,尚未形成鮮明的技術優勢。特高壓工程建設之所以引起眾多關注,就是因為它具有新技術,拓展新思維,繼而推動新格局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