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擊
盡管我們還不確定光伏的春天何時能到來,但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一頭“大象”因何而轟然倒下。過去十年來,光伏被視為與互聯網行業相媲美的朝陽產業,短短幾年,中國光伏產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國包攬了前五名⋯⋯可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整個行業瞬間崩塌。
美國對于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裁決足以給這個行業以沉重打擊,最終裁決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至24.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隨之而來的還有歐盟由“單反”升級為“雙反”的調查,兩項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這猶如對光伏產業的最后一擊。有專家表示,一旦歐盟裁決結果出來,并開出高稅率,那么中國光伏就基本垮了。
受國際環境和政策的影響,2012年我國光伏海外市場大幅縮水,王勃華表示:“專用設備的訂單數量比前一年減少約80%,多晶硅行業停產企業數量達到近90%,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
此外,在美上市的10家光伏企業負債已達到175億美元,平均負債率為70%。其中4家(賽維、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大全新能源)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已經收到退市警告。
光伏產業的衰落還只是一個開始,同樣受到國際環境影響的還有風電和LED行業等新興行業。對于資金需求量巨大的風電行業來說,2012年以來,沒有風電企業獲得融資。作為風電巨頭公司之一的華銳風電已經有350人帶薪停工,這進一步印證該行業進入了“寒冬”。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表示,風電行業將進入較長調整期。而LED行業的停產風波仍在進行當中。
新外衣,舊路數
歐美的一個決定何以能夠引起中國光伏整個產業鏈的崩潰,甚至波及到相關行業的發展?我們在抱怨國際社會惡意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恐怕還要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國多數新興產業更多地依賴于國外,而這種依賴包括技術和市場,即“兩頭在外”。從光伏行業來說,歐盟是中國光伏企業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出貨量占到中國光伏企業的70%左右。不難想象歐盟的“雙反”對我國光伏企業造成的創傷有多大。還不僅僅是市場,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后遺癥還有核心技術的缺乏,創新能力跟不上。
以LED行業為例,在LED應用的相關專利國家中,日本占全球的27.9%,中國僅占9.34%。由于國內企業缺乏核心專利,隨著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開始遭遇專利技術壁壘,深圳企業由于起步較早,比國內其他地區更早遭遇專利訴訟,近年來深圳已經有三家企業先后受到日亞等巨頭的訴訟。
新興產業的“兩頭在外”最終讓企業深陷困境,若再進一步究其歷史原因,行業盲目過快發展而導致的產能過剩則是企業們自己種下的一顆苦果。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估計在30吉瓦到35吉瓦之間,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而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率竟然高達90%以上。
中國大批企業進駐光伏行業始于2005年,受地方政府高額補貼吸引,光伏企業數量也從2005年的100家左右激增到目前的600家左右。由于多數企業技術實力有限,只能從事低端光伏產品的生產,并采取低價策略,逐漸導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從一組總是被引用的數據看,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6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這意味著我國光伏企業總產能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裝機量還多,而這必然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的警惕,其結果就是對中國進行“雙反”調查。
作者: 來源:《綠公司》雜志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