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大棒最終還是落下了。
6月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反補貼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出口自美國的晶體硅產品獲得了 18.56%至35.21%的政府補貼。
2011年,美國曾經發起過第一次“雙反”調查,高額稅率迫使中國光伏企業紛紛轉道臺灣曲線進入美國市場。英利內部人士則稱,此次“雙反”調查便是為了徹底“堵死”中國光伏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路。為了應對美國二次“雙反”帶來的市場萎縮,中國光伏企業已經開始考慮重啟海外建廠計劃。此外,歐盟市場或將重新成為光伏企業爭奪的重點。
2013年8月初,多家中國光伏企業與歐盟簽訂了價格承諾協議,中國企業承諾出口的光伏組件價格不低于0.56歐元/千萬時,每年出口限額不超過7GW。
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由于0.56歐元/千萬時的價格高于當地市場價格,2013年中國光伏企業總共完成的歐盟配額不足50%。
一家光伏企業高層人士稱,隨著進入美國市場的路被堵,考慮到出貨量的要求,歐盟配額或將重新受到重視。
初裁落錘
6月3日,在中國光伏業的一片抗議聲中,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的第二次“雙反”調查的反補貼初裁結果。
根據結果,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指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獲得超額政府補貼,補貼幅度為18.56%至35.21%,遠高于2012年裁定的14.78%至15.97%的補貼幅度。
其中,中國強制應訴企業尚德和天合的反補貼稅率分別為35.21%和18.56%,其他中國企業的全國范圍反補貼稅率為26.89%;谘a貼幅度的初裁結果,美國商務部將通知海關對中國出口的上述產品征收相應保證金。
此次“雙反”調查距第一次“雙反”調查僅三年。
三年前,2011年10月19日,由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牽頭聯合其他6家匿名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向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晶硅電池進行“雙反”調查。
申訴書中點名了70余家中國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這幾家大型光伏企業自然在列。當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雙反”調查正式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