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三環路上一棟普通大廈,高約十幾層。 這是老劉當年跑“金太陽”項目時奮斗過的地方。據他向記者吐露,過去這里有某石油央企的內部餐廳,不對外。“當時跑項目請領導吃飯,都來這。因為地方隱秘,也上檔次,喝幾頓酒,可能幾十MW的項目就拿下了。為此,人都稱我‘鮑魚小王子’。”回憶起當年,他頗為感慨。
誰來管控電站質量?
有業內人士稱,中國的電站質量合格率只有70%左右。那些目的不是發電,而是轉賣或獲得初裝補貼,以及消化組件廠庫存而建的電站,質量更有可能出問題。
除了面臨補貼拖欠、并網消納困難等外部問題,光伏行業比倒賣路條更普遍的內在問題,是光伏電站及產品質量。事實上,光伏電站理論上20年壽命,但目前沒有電站運行如此長時間,因此問題還未全面爆發。隨著時間推移,發電量衰減與電站質量密切相關,發電量又反之影響電站收益時,這一問題將更被重視。
招商新能源集團高級副總裁劉偉軍曾對記者表示,“中國的電站質量合格率只有70%左右,挑選好的電站不是很容易。”
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孫江河給出這樣一個案例,青海格爾木地區兩個不同電站,規模相同,2014年A電站比B電站單位年發電量高3.79%,前者甚至早并網一年,究其原因就是性能質量不同導致發電量差異巨大。
他進一步介紹,目前光伏電站性能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組件質量參差不齊,隱裂、PID等造成組件性能不高,劣質匯流箱故障率高、逆變器等關鍵器件魚龍混雜,以及施工、設計不合理,運維人員專業素養不高、監控故障頻發。
TUV南德中華區光伏產品部總監許海亮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電站質量并沒有想象中差。其中目的不是發電,而是轉賣或獲得初裝補貼,以及消化組件廠庫存而建的電站,質量更有可能出問題。因此,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不重視質量,而是電站收益關鍵不在于質量,缺乏行動。如選擇低價低質的電站,3-5年后可能會面臨發電量斷崖式下跌的系統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機構已有意識地開始規范行業。深交所近期發布了專門針對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指引,要求光伏制造企業披露核心產品的關鍵技術指標,包括多晶硅、硅棒、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電站開發企業則要在定期報告中,披露包括發電量、并網量等更多信息。業內人士分析,未來數據公開,可能會成為引爆光伏行業質量問題的導火索。
另一方面,能源局和工信部等部委聯合推出“領跑者”計劃,作為樣板工程逐年提高光伏產品標準、質量與門檻,推動產業升級和全行業優勝劣汰。隨著聯合光伏8月初項目簽約,國內第一個獲批“領跑者”計劃的 “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已正式開始落地。上證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內蒙古、江西新余等省市也在籌劃申報。
此外,記者從中國電科院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中心了解到,國家能源局委托第三方機構在全國11個省區開展光伏電站質量大檢查,各委托機構9月份完成相應的全國11個省區光伏功能質量檢查的報告,為下一步政策制定做依據。
許海亮則建議,相關部門建立一個符合“領跑者”計劃標準的白名單數據庫,未來電站企業可以向行業協會申請,通過第三方機構認證或出具相應檢測報告,就可以進入白名單。
作者:姜隅瓊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