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形勢的中長期預測是全面把握未來能源消費發展趨勢、制定能源戰略的基礎和前提,預測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能源規劃和能源政策的成敗。目前全球有多家機構定期發布全球能源展望報告,其中比較權威和有代表性的是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信息署和BP公司。本報告對國際主要能源機構近兩年發布的預測結果進行了詳細梳理,重點分析了各機構對2030~2040年全球能源趨勢的預測,供參考。
(三)煤炭:全球煤炭需求增長將出現停滯,亞太地區需求增量明顯
根據IEA發布的《煤炭市場中期報告2016》報告,預計到2021年,全球煤炭消費總量也將僅僅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到2021年將下降至27%。與此同時,煤炭也占據了全球能源相關碳排總量的45%,并且是其他一些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16》預計,到2040年,全球煤炭需求將增長2.14億噸油當量,比其2015年預計的4.85億噸油當量減少了一半還多。IEA指出,雖然煤炭需求仍將繼續增長,但是,未來的增長速度將大大放緩。值得注意的是,IEA在報告中強調,在近年來的“減煤”過程中,中國的貢獻不容忽視。2015年,IEA曾預計,中國的煤炭需求要到2030年才會達到峰值;然而,在《世界能源展望2016》中,IEA提出,中國的煤炭需求其實在2013年就已經達到了峰值。報告預計,到2040年,中國的煤炭需求將減少15%左右;燃煤發電量則將僅僅增長4%。中國很可能將提前實現其能源和減排的目標。
BP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6版)》顯示,從全球來看,到2040年燃煤電廠仍處于上升趨勢。具體到國家,中國可能慢慢持平,印度在增長,很多亞洲國家會繼續增長,而歐洲國家可能波動平穩發展。
(四)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到36%
IEA報告顯示,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現已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新增電能來源。到2021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將增至42%,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能源中的占比將達到28%。
2016年6月13日,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預測報告《2016年新能源展望》指出,到2040年,歐洲70%的電力將來自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而2015年這一占比僅為32%。美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將從2015年的14%躍升至2040年的44%,而同期燃氣發電量占比將從33%降至31%。
根據IEA報告,預計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21年將增至28%。BP、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預測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處于中間水平。根據IEA的預測,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將增長2倍,其中增長規模最大的是風能,屆時風能將占據全球能源總量的2%,占全球發電能源的10%。同時核能在許多國家都將是發電的支柱能源,因為核電站可以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且不會排放二氧化碳。預計到2030年核能需求將會翻番,遠期核能占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比例最高可達27%,如圖5所示。
圖5 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預測
2016年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第六屆年會發表報告稱,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到36%,可使全球GDP增長1.1%,約為1.3萬億美元。高于目前智利、南非和瑞士3個經濟體GDP總和。報告提出,除GDP增長外,一系列社會和環境效益還有助于提高居民福利。可再生能源對福利的影響預計是對GDP影響的3到4倍,全球福利將增加3.7%。當前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人數為920萬人,2030年將升至2400萬人以上。
根據BP發布的《2035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到2035年,石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分別約為28%、24%,與2015年相比,都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天然氣的比重與2015年相比提升了1個百分點,約為25%;核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仍然較低,但也提升了1.5個百分點左右;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變化最大,在未來的20年里上升了近7.5個百分點。
未來能源需求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且每個因素都存在不確定性。由于國際上各研究機構情景假設的設置標準不同,因此可從不同角度對各機構的展望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各大能源機構對未來能源需求預測相同或相似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未來能源發展方向,反映了對未來能源發展的基本判斷。
參考文獻:
[1]IEA.世界能源展望2016[R/OL].
[2]EIA.國際能源展望2016[R/OL].
[3]BP.世界能源展望(2016版)[R/OL].
[4]BP.世界能源展望(2015版)[R/OL].
[5]埃克森美孚.2040年能源展望(2016版)[R/OL].
[6]中國石油技術經濟研究院.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R/OL].
[7]彭博新能源財經.2016年新能源展望[R/OL].
[8]曹斌,李文濤,杜國敏,吳浩筠.2030年后世界能源將走向何方[J].國際石油經濟,2016(11).
[9]林衛斌,陳麗娜.世界能源格局走勢分析[N].開放導報,2016(5).
[10]王乾坤.三大國際研究機構能源需求展望綜合分析及啟示[J].中國能源,2014(4).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
作者:邱麗靜 來源:新浪智庫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