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的衰落直接影響著大同市及周邊地區的民生。而隨著采煤沉陷區首個國家先進光伏技術應用示范基地的建成,光伏這個新興產業成為提振民生的一針“強心劑”,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暮春時節,山西大同市郊依然一片蕭條,零下4、5度的低溫讓很多生命尚在休眠期。在去
整村搬遷 治理與脫貧并行
事實上,類似秦家山村這樣的村莊,在“一煤獨大”的大同市比比皆是。當地政府幾年以來一直致力這些煤礦空心村的民生建設,努力提高村民收入。但苦于無法走出傳統能源產業的桎梏,效果并不明顯。
有著類似經歷的小窯頭村也是如此,“空心化”嚴重。據大同市南郊區高山鎮鎮長池文斌介紹,高山鎮一共是26個村莊,大部分屬于采煤沉陷區的治理范圍,因為山里沒有學校,孩子們都要到市里上學。父母跟著孩子去市里租房子住,因此,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池文斌還告訴記者,由于采煤破壞了地下水源,地下水含鈣量越來越高,長期飲用不利于身體健康,只能用于生產灌溉。現在居民飲用水只能雇車到10多公里之外的鎮上去購買桶裝水,除了不菲的水費,每年還得支出3.5萬元的雇車費。“高山鎮共26個村,有14個村是靠拉水車拉水來解決喝水問題的。僅運水一項費用,就是一大筆開支。”
為了讓百姓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大同市在受損較為嚴重的鄉鎮進行試點搬遷,建設采煤沉陷安置區,實施整村異地搬遷安置;同時在采煤沉陷區無法耕種的閑置土地上建設光伏發電基地。
位于大同煤田腹地的小窯頭村即為整村搬遷的試點之一。在現場,記者了解到,目前小窯頭村已經完成了大半工作,預計2017年9月全部搬遷完成。
據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介紹,安置房資金由國家投資、省級投資、市縣配套投資、企業配套投資和居民個人出資構成,居民只需要出資很小的一部分。
搬遷安置措施雖然解決了沉陷區百姓最現實的住房問題,但搬遷后的農戶面臨著就業困難、生計無著落等問題。搬遷初期,部分村民對未來依然憂慮。
“光伏項目的收入,給基層民生工作帶來了新思路。”池文斌告訴記者,如今別的產業萎靡不振,這部分收入成為部分留守村民的“救命錢”,村民對光伏產業的態度由“抵觸”轉化為“認可”,甚至是“期盼”了。
高山鎮副鎮長王書越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有光伏項目的村子,老百姓享受了兩項國家的優惠政策。第一項是退耕還林;第二項就是光伏項目的土地流轉費,僅光伏項目每戶的補助都在2000元以上,搬遷后的物業費、電費、水費就解決了,讓村民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老百姓對光伏項目的支持是發自內心的,現在天天追著我們問二期項目啥時候上。”小窯頭村村支書劉應介紹說,光伏項目收入不僅比種地要高,還旱澇保收,不怕天災蟲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穩步推進,村民們發現光伏不僅獲得經濟收益,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讓很多人的思想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些尚未劃入光伏基地規劃范圍的村莊,現在也都積極要求在當地發展光伏項目。
作者:張宇 甘國治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