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的衰落直接影響著大同市及周邊地區的民生。而隨著采煤沉陷區首個國家先進光伏技術應用示范基地的建成,光伏這個新興產業成為提振民生的一針“強心劑”,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暮春時節,山西大同市郊依然一片蕭條,零下4、5度的低溫讓很多生命尚在休眠期。在去
生機煥發 新產業帶來新的就業潮
領跑者項目不僅調整了大同市的產業結構,還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讓這一片沉寂荒涼的土地,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光伏發電是新能源產業,秦家山村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地利優勢。之前依靠煤礦,現如今煤礦靠不住了,沉陷區貧瘠的荒山種植更不現實,所以要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讓鄉親們一直有收入。”付爭平說。
付爭平告訴記者,光伏已經成為一部分村民的新事業。付爭平之前是大同煤炭集團的一名員工,如今,退居二線的付爭平在煤礦關閉、村民減少收入之后,開始幫助秦家山集團推進光伏項目前期建設。
今年60多歲的老劉,曾在家附近的小煤窯干活,現在他在大同晶澳光伏發電公司負責安裝工作。老劉告訴記者,他做煤礦開采已經有20多年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感到力不從心,幾年前只能靠打零工維持家里的生計。老劉很想念以前月入五六千元的日子,但是他知道,那段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干光伏安全、干凈,收入還不錯,工作也基本能夠勝任。”老劉說,這是他離開煤礦之后唯一一份“靠譜”的工作。至于能夠干多久,他心里也有譜:“能在一家單位長期干下去當然更好了,這個是新興產業,畢竟參與了,如果光伏發展起來,我也算是第一批接觸到這個產業的工人,再找相關的工作應該不難。”
而同為礦工的老王站在自己改裝的太陽能電瓶三輪車旁滿臉樂開了花,不停地向周邊過往的路人介紹光伏發電的原理。他自己動手改裝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車載3塊太陽能發電板,所發的電既可以作為三輪車的動力,還可以帶動一些小功率的家用電器,清潔而且實用。老王是村里第一個嘗到光伏發電甜頭的人,如今,他被聘為某能源汽車4S店技術人員,對光伏發電產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自從光伏項目建起來之后,群眾的收入增加了,社會效益也提升了,一些就業崗位也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基層干部,王書越由衷地欣慰。他說,隨著光伏領跑者項目在大同落地生根,將會為當地培養一大批新能源產業的從業者和技術人才,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到家鄉,開始進入到這個新的產業。
今年31歲的劉杰,之前曾在朔州中煤格瑞特電廠工作,現在是三峽新能源公司的光伏運維副組長。劉杰告訴記者,近年來火電效益不好,員工工資普遍下調,收入非常低。工作的地方又遠,家里很多事情都照顧不過來,光伏產業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對于劉杰來說,這份工作不單單是讓他獲得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讓他學到更多的新技術,也提高了自身多方面綜合能力。
可以預見,隨著大同光伏產業發展,無論是投資企業還是當地百姓,都將會成為光伏領跑者項目的受益者。同時也為大同的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提升。
黑金之城的涅槃重生,從光伏開始。
作者:張宇 甘國治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