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錯位復蘇,商品供需錯配,導致多個領域資產價格上漲,這其中就包括光伏行業的硅料價格。當然,硅料價格的暴漲受諸多因素共振影響,如產業鏈發展、供應短缺、擴產難等。一系列的因素刺激,也讓硅料價格似乎在重現十多年前的那一波行情。Wind數據顯示,10月18日,國產多晶硅料(一級料)現貨價達41.21美元/KG,較年初飆升217%,
而如今,光伏景氣周期重現,多家硅料企業正快馬加鞭擴產增厚利潤,“擁硅為王”似乎再次成為行業的共識。但“碳中和”目標提出一年時間以來,硅料產能卻沒能與10多年前的那一場盛況相比。
那么,為何國內硅料產能跟不上中下游的需求?
或許兩大原因值得重點關注。
1.過去十幾年,國內硅料行業經歷了幾次大幅波動的光伏發展周期,行業尚未具備快速擴產的反應能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2012年產能過剩和2018年行業大整頓,我國大部分硅料企業和中下游的組件企業一樣陷入經營困境。
對于整個光伏產業鏈來說,硅料市場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同時產能彈性小、生產管控難度大的特點,所以中小企業往往支撐不過行業周期幾個回合的“重擊”。基于行業門檻高的特點,近年來硅料新進及擴產的企業較少,導致規模型企業在滿產的情況下相對下游影響也較有限。
2.除了技術和資金密集,硅料產業的產能擴張難度較光伏電池和組件領域更大,建設周期更長,所以產能供應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國內多晶硅產能建設周期約為12-18個月,產能爬坡期約3-6個月,即正常量產時間需耗時約2年。
以去年9月底我國提出碳達峰承諾的時間看,若硅料企業自當時起開始籌劃擴產事項,如今剛過13個月,到目前也會有大部分新增產能未開始建設完成。
以今年7月登陸A股的硅料生產商大全能源為例,大全能源計劃將上市募資所得款中的4.2億元用于投資1000噸/年的多晶硅產能,該項目自設計到試生產階段預計就長達19個月,稅后靜態投資回收期約為7.44年。
當前,國內上游硅料的產能規模仍然還維持在兩年以前,持續較長的市場出清明顯壓低了硅料市場的產能彈性。加上擴產周期長和高投入特性,產能釋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我國光伏行業高速發展卻“缺硅”的現狀,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缺芯”一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上游硅料企業也因此迎來了發展巔峰,中下游的組件和發電企業盡管有市場和政策帶來紅利,但在高成本和原料供應緊缺的背景下也有苦難言。
作者:遙遠 來源:財華社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