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彭博新聞社報道,光伏產業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陽能面板短缺,這將一舉扭轉全球產能過剩引發的長達兩年的產業萎靡。此前,太陽能面板供給過剩導致價格持續走低,令太陽能發電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更具競爭力,并吸引投資者進入太陽能發電市場。并且彭博還援引著名市場研究公司IHS公司的分析:“電池和組件過剩的狀況已不復存在,目前太陽能行業已經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但事實真的如此振奮人心嗎?我的看法是:時候未到。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光伏行業的確發生了一些喜人的變化,首先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股票集體飆升,然后是國內光伏裝機目標的上調和具體實施政策的陸續出臺,還有全球產業鏈的價格回暖。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至2014年6月底,多晶硅均價同比上漲29.3%,組件均價上漲7.3%。在產多晶硅企業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家骨干電池企業扭虧為盈,部分重點企業實現延續盈利。這些都是光伏行業喜聞樂見的信息,但這些信號只能部分表示光伏行業已經結束連續三年的行業整體急速下探,進入了超跌回調的階段,但不能證明光伏行業已經發生供需基本面的逆轉。
目前光伏業在供給彈性較小的硅料端的確出現了階段性供不應求,但是在供給彈性較大的生產鏈下游,仍然是供大于求,尤其是在產能擴張起來很快的組件端,而且硅料端的供不應求現象出現,除了市場供需因素以外,還和國內對于美國、韓國的多晶硅實行“雙反”終裁密切相關。
如果從數據來看,未來全球光伏市場也并不十分樂觀。首先歐美對華雙反,導致中國組件對歐美市場出口困難,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對歐出口份額由12年的65%和13年的30%下降到20%,如果沒有英國的異軍突起,為中國貢獻了500MW的出口量,那今年歐洲出口份額會更低。雖然美國上半年出口份額相較去年有所增長,但后市并不樂觀,6月3日,美國商務部公告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作出反補貼初裁。當月,銷往美國的中國組件出貨量銳減,只有200MW左右,環比下降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