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能源轉型以先驅精神開創了一個范例,憑借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力量, 德國人正在創造一個新的能源時代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了規模9.0級地震并引起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一系列堆芯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成為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這次事故造成的最大的后果之一是,德國在兩個月后宣布2022年前關閉德國境內所有核電站。連日本也沒有敢下決心做的事情,德國人做了。
如果德國的核電只是一點點,那么這樣做可能并不會有多困難,可現實卻是,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核電已經是德國的能源支柱之一。截至2011年5月,德國一共建造了36座核反應堆(含實驗堆),其中正在運行的有17座,核能發電比例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2.4%。
德國宣布棄核之初,就有巨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德國不可能做到完全棄核,因為這樣巨大的能源缺口難以短時間彌補。
但棄核并不是德國的權宜之計,而是德國更宏大的能源戰略計劃的一部分,當各國還在討論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時,德國就開始思考40年后的事——怎樣才能讓德國的能源系統更加清潔、安全和經濟。
德國政府隨后系統提出了“能源轉型”戰略,根據這一戰略,不僅2022年前德國將關閉所有核電站,而且設立了硬性指標: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德國能源比例的80%,到2020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40%的目標。
不要認為這是一個模糊的遠景概念,德國根據這一遠景目標分解制定了每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并且具有法律約束力。這也就意味著,隨著這一目標的逐步實現,不僅是核電,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除去少量的天然氣,化石能源的時代屆時將在德國宣布結束。
這談何容易呢?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是風電和太陽能,還有少量的生物質能和地熱,在我們的概念里,這些能源的規模與大型煤電站和核電站根本不可比擬。我們一個大型電站的規模動輒上百萬千瓦,意味著1500千瓦的風機,需要大約700個,加上發電小時數的不足,要實現一個常規百萬千瓦電站的發電量,差不多需要2000臺這樣的風機。
作者:楊雷 來源:《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